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快速導航

您的位置:首頁 - 科普傳播 > - 內容詳情

科普傳播

年終盤點:5類最容易騙人的「偽健康」食品

 時間:2025-01-08 10:48:49    
原創:范志紅
 
  在超市貨架上或者網站上看到這些琳瑯滿目的“健康食品”的時候,你知道該選哪個好嗎?
 
  現在無糖、低脂、高纖維、高蛋白……這些標簽似乎成了「健康食品」的代名詞,也往往對應了更高的價格。然而,許多自詡為“健康”的食品,其實是暗藏玄機的“偽健康食品”,并不如宣傳中那樣健康,甚至可能對身體有害。
 
  2024 年馬上就要過去,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這些最容易騙人的“偽健康食品”,揭開它們的真面目。
 
  「無糖」——高熱量、糖分也不低
 
  「無糖」是近年來食品市場的一大熱點,很多人認為無糖就意味著低熱量或不影響血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無糖食品并不意味著「低熱量」。有的無糖食品脂肪含量并不低,而脂肪會比碳水化合物提供更高的熱量。
 
  其次,無糖食品也不等于不影響血糖。有的食品比如餅干、面包、雜糧糊等,雖然沒有添加糖,但是本身就富含大量快消化淀粉,升糖的速度依然不低。
 
  最后,無糖食品也并不意味著健康。很多無糖食品使用人工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甜蜜素)或天然甜味劑(如赤蘚糖醇、麥芽糖醇)代替糖分。這些甜味劑雖然熱量較低或接近于零,但它們可能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總的來說,天然甜味劑的安全性高于人工甜味劑,但是就需要我們合理判斷甜味劑的數量和種類。
 
  低脂食品——隱藏的糖分炸彈
 
  低脂或脫脂產品似乎是減重人群和心血管健康的福音,但事實是,去除脂肪后,食品的口感和風味會大打折扣。為了彌補這種損失,許多廠家會添加大量糖或增稠劑,使其口感更加濃郁。
 
  例如,一盒標注「低脂」的酸奶可能含有比普通酸奶更多的糖分。長期食用這類產品,不但不能減少脂肪攝入,反而會增加體內糖分負擔,引發肥胖、胰島素抵抗等問題。因此,在選擇低脂食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配料表,關注隱藏的糖分含量。
 
  健康能量棒——糖和卡路里的隱形炸彈
 
  許多能量棒或營養棒以「健康零食」自居,主打高纖維、高能量。然而,很多能量棒為了增加口感和保存期,添加了大量糖漿、巧克力或堅果醬,糖分和熱量非常高。部分產品甚至與普通巧克力棒的糖含量相差無幾。要避開「健康能量棒」的坑,還是需要認真研究配料表和食物成分表。
 
  粗糧——但是巨升糖
 
  有的「假粗糧」是為了克服「粗」的口感,在制作的時候加入了大量的白米白面,甚至糯米粉,或者加入了糖和大量的植物油,達到「粗糧細作」。
 
  這個粗糧細作在困難時期是個好辦法,可是到了需要「控糖」的時候,就成了個「偽健康」的坑了。比如許多即食燕麥片就為了提升口感,加入了糖、奶精或調味劑等。
 
  有的「粗雜糧」雖然是真材實料的雜糧、全谷物,但是不妥當的烹調方式,也會讓這個食物的升血糖能力大大增加。比如把粗糧煮太軟爛、或者把粗糧打成粉、磨成糊的吃法。
 
  高鈣?高蛋白 ? 高纖維?零膽固醇?——并不就意味著健康。
 
  牛奶羊奶各種奶里都富含鈣。在這種高鈣的基礎上還要再增加鈣含量,是沒多大意思的事情。實際上,高鈣奶的鈣含量比普通奶也就高個15%~20% 的樣子。
 
  只要是不加動物性食物,就很容易做到「零膽固醇」,因為膽固醇只在動物中存在。所以哪怕是個植物油炸薯片、炸麻花這種不健康的食品,依然能宣稱「零膽固醇」。
 
  在谷物食品中,「高纖維」 的宣稱也并非完全可靠。一些產品可能只是添加了少量的膳食纖維提取物,卻在包裝上大肆宣揚其高纖維的特性。
 
  但真正健康的高纖維食品應該是天然全谷物,它們富含完整的營養成分,而不是過度加工后再添加膳食纖維的 「偽高纖維」 產品。
 
  這些加工后的谷物可能在精制過程中失去了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有益的植物化學物質,只剩下了徒有其表的 「高纖維」 名號。
 
  那如何避免「偽健康食品」呢?
 
  學會閱讀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
 
  學習營養知識和食品知識,學會那些基礎概念和難懂的名詞。
 
  選擇天然、原始狀態的食物。
 
  不要盲目相信包裝上的宣傳。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