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腸那層膜是什么做的?
時間:2024-01-17 16:00:37
原創 :鐘 凱
香腸又叫臘腸,是一種腌臘肉制品。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香腸,中國至少有幾十種,比如廣式香腸、川味臘腸、哈爾濱紅腸、北京蒜腸,還有驢肉腸、血腸等等。
每到冬天,就是大戶人家在窗臺、陽臺“炫富”的時候。 香腸里面可甜可咸、豐儉由人,唯一不變的是外面包裹的薄薄一層膜,它的學名叫腸衣。腸衣是啥東西?怎么來的呢?
常見的腸衣是用豬、牛、羊的小腸或大腸制作而成。吃過肥腸的人可能注意到,腸壁是一層一層的感覺。在解剖學上,腸壁分四層,腸衣是從外向內數的第三層,叫做“黏膜下層”。
傳統腸衣制作工藝是用刮刀刮去外層,保留里面的腸衣。不過現在更多是使用刮腸機,效率大大提高。
刮出來的腸衣要根據直徑分為不同規格,比如豬腸衣一般是 2.4-5.2 公分,分為 14 個規格(不同規格相差2 毫米)。然后經過幾道人工分揀整理工序,最后用鹽腌制,起到防腐和脫水的作用。當然也可以用其他工藝將腸衣做成干制腸衣。
腸衣的作用不僅僅是包裹里面的肉,它還需要透氣,以便晾曬時水分蒸發。此外,腸衣還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外部污染,降低腐敗變質風險。
在晾曬過程中,香腸內部的微生物和生物酶共同作用,將一部分蛋白質分解并產生獨特的腌臘風味,臘魚、臘肉也是這個原理。
有些香腸灌制的時候會把煙熏液、香辛料附著在腸衣上,這樣方便大規模生產,還可以壓縮生產周期。
動物來源的天然腸衣在國際市場上特別受歡迎,被業內稱為“軟黃金”,中國生產的腸衣大部分出口創匯了。由于市場缺口大,也出于不同種類香腸加工的需要,現在也有其他腸衣替代品。比如膠原蛋白腸衣、纖維素腸衣、尼龍腸衣等,其中可食用的膠原蛋白腸衣在國內應用很多。(纖維和尼龍腸衣不可食用)它的特點是韌性好、拉力強、均一度高,更適合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常見的臺灣烤腸、熱狗腸、早餐腸多數用的是它,吃起來有點脆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