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時間:2016-04-06 13:55:45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2014年,全球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估計為9%(1)。
♦2012年,估計糖尿病直接造成150萬例死亡(2)。
♦超過80%的糖尿病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2)。
♦世衛組織預測,2030年糖尿病將成為第七位主要死因(3)。
♦健康飲食、經常鍛煉身體、保持正常體重和避免使用煙草,可預防二型糖尿病或推遲其發病(4)。
什么是糖尿???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當胰腺產生不了足夠的胰島素或者人體無法有效地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就會出現糖尿病。胰島素是一種調節血糖的荷爾蒙(5)。高血糖癥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不加控制的一種通常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對人體的許多系統帶來嚴重損害,特別是神經和血管。
2014年,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9%的人患有糖尿病。2012年,糖尿病直接造成150萬例死亡。80%以上的糖尿病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 (過去稱為胰島素依賴型,青少年或兒童期發病型糖尿病)的特征是缺乏胰島素分泌能力,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一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利用現有的知識也無法預防。
癥狀包括尿液分泌過多(多尿)、口渴(煩渴)、常有饑餓感、體重減輕、視力減退和疲乏。這些癥狀可突然出現。
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ㄟ^去稱為非胰島素依賴或成人發病型糖尿病)由于人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造成。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0%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5),主要是因體重過重和缺乏身體活動所致。
癥狀可能與一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癥狀不明顯。結果,可能在發病多年之后才診斷出患有糖尿病,此時則已出現并發癥。
直到最近,這類糖尿病還只見于成人,但目前也有兒童發病情況。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高血糖癥,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的診斷值,發生在妊娠期間?;加腥焉锲谔悄虿〉膵D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間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增大。她們日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危險也增大。
妊娠期糖尿病通常都是通過產前篩查而不是報告癥狀后被診斷出來的。
糖耐量受損(IGT)和空腹血糖受損(IFG)
糖耐量受損(IGT)和空腹血糖受損(IFG) 是指人體血糖值介于正常與糖尿病血糖值之間過渡階段的一種中間狀態。糖耐量受損患者或空腹血糖受損患者面臨發展為二型糖尿病的高度風險,雖然這并非不可避免。
糖尿病的常見后果是什么?
♦隨著時間的推移,糖尿病可能損害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
♦糖尿病增加了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是心臟病和中風)(6)。
♦足部神經病變(神經受損)與血流量減少結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足部潰瘍、感染以及最終需要截肢的可能。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失明的一主要病因,它是視網膜小血管長期累積受損的結果。全球1%的盲癥可歸咎于糖尿病(7)。
♦糖尿病位居腎衰竭主要病因之列(4)。
♦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總風險比未患糖尿病的同齡人至少增加一倍(8)。
如何才能減輕糖尿病負擔?
預防
事實表明,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對預防二型糖尿病或推遲發病是有效的。為有助于預防二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人們應當:
1.達到和保持健康的體重。
2.身體活動——經常定期進行至少30分鐘強度適中的活動。需要增加活動來控制體重。
3.保證健康飲食,每天吃三到五份水果和蔬菜,并減少糖和飽和脂肪的攝入量;
4.避免使用煙草——吸煙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
診斷和治療
可以通過相對價廉的驗血進行早期診斷。
糖尿病的治療包括降低血糖和其他損害血管的已知危險因素水平。戒煙對避免并發癥也具有重要意義。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即節省費用又具可行性的干預措施包括:
♦適當控制血糖。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二型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口服藥物治療,但也可能需要胰島素治療;
♦血壓控制;
♦足部護理。
♦其他可節省成本的干預措施包括:
♦視網膜?。ㄔ斐墒鳎┖Y查和治療;
♦血脂控制(調節膽固醇水平);
篩查與糖尿病有關的腎臟疾病的早期征兆。
在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還應當保證健康飲食、經常鍛煉身體、保持正常體重和避免使用煙草。
世衛組織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活動
•世衛組織的目標是鼓勵和支持采取有效措施,以監測、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為此,世衛組織將:
•提供預防糖尿病的科學指南;
•制定糖尿病醫護規范和標準;
•提高對全球糖尿病流行的認識;紀念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
•監測糖尿病及其危險因素。
世衛組織《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略》補充完善了世衛組織的糖尿病工作,其重點是采取全人口辦法,促進健康飲食和定期身體活動,從而減少全球日益增多的體重過重和肥胖問題。
*估計數所用的糖尿病定義為: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或用藥治療。
參考文獻
(1)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4.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Deaths by Cause, Age, Sex and Country, 2000-2012. Geneva, WHO, 2014.
(3) Mathers CD, Loncar 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 PLoS Med, 2006, 3(11):e442.
(4)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0.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5)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WHO/NCD/NCS/99.2).
(6) Morrish NJ, Wang SL, Stevens LK, Fuller JH, Keen H.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in the WHO Multinational Study of 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Diabetologia 2001, 44 Suppl 2:S14–S21.
(7) Global data on visual impairments 2010.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8) Roglic G, Unwin N, Bennett PH, Mathers C, Tuomilehto J, Nag S et al. The burden of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diabetes: realistic 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Diabetes Care, 2005, 28(9):2130–2135.
下一條關于糖尿病的10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