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造蛋”
一、背景信息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由李嘉誠基金會等投資1.8億港元的植物人造蛋,5月29日開始在香港的百佳超市出售。面對近年禽流感等疾病的威脅,港人對雞蛋的安全性開始存疑。來自美國的Josh Tetrick通過從植物中提取不同營養成分, 研發出與雞蛋味道及營養價值相媲美、功能相等的蛋制品,稱之為“人造蛋”。Josh稱,植物蛋營養價值較市面雞蛋多四分之一,但價格僅為其一半,擬半年后拓展內地市場。該消息被內地多家媒體和網站報道轉載。二、專家解讀
1、媒體報道的“人造蛋”是一種由植物提取成分合成的人造蛋粉。
美國加州的Hampton Creek食品公司生產了兩種產品:一種是“人造蛋”(Beyond Eggs),從豌豆、菜豆、高粱等數百種植物進行試驗后篩選出可以精準匹配雞蛋的蛋白質等成分,利用生化、食品及烹調知識與技術實現與雞蛋相似的乳化、凝結等功能特性的一種人造蛋粉。這種“人造蛋”不具有真的雞蛋形態,而是呈灰綠色的粉狀產品,加水可形成類似液態蛋的物質,作為面包、蛋糕、蛋黃醬等食品加工的輔料(配料);另外一種產品是“人造蛋黃醬”(Just Mayo)。創始人Josh Tetrick生產“人造蛋”和“人造蛋黃醬”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素食者和擔心膽固醇超標的人,而是為了降低產品價格和降低雞蛋生產對環境的破壞。
2、“人造蛋”的營養價值在其具體成分尚未明確之前,很難證實與雞蛋相媲美,其安全性也不得而知。
雞蛋是人類最好的營養來源之一,含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生物學價值在所有動物食品中最高。“人造蛋”具體成分未知,聲稱營養價值較市面雞蛋多四分之一,難以置信,需要進一步探討與論證。
從安全性角度來看,針對“禽流感”的問題,我國專家認為,該疾病發生的根源不在于雞蛋,而在于雞的養殖、流通模式等問題。雞蛋的真假問題是質的問題、是核心問題;雞蛋的“禽流感”問題,是大量生產中的個體問題,是可以預防和解決的問題。在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的大環境下,所謂的“人造蛋”產品是否會帶來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得而知。
3、“人造蛋”在中國大陸市場需求有待考證。
從雞蛋生產的角度而言,我國是雞蛋生產和消費大國,自1985年以來,雞蛋產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總產量的40%左右,雞蛋并不是我國缺乏的食品,我國居民對雞蛋替代品的需求較小。
另一方面,從消費習慣來看,我國居民目前仍以煮、煎、炒、蒸等方式食用雞蛋,且我國食用大豆、利用大豆開發植物資源食品的歷史由來已久,植物性蛋白在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中并不缺乏,因此,此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及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產品形式等,需要通過前期市場調研。
4、“人造蛋”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需要符合相關的法規、標準。
所謂“人造蛋”不是雞蛋及雞蛋深加工產品,若此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進行推廣,不能按照蛋的生產與檢驗檢疫要求進行審批。“人造蛋”主要由植物蛋白組成,可能與大豆素食類似,目前沒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如果“人造蛋”欲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必須符合現行相關的國家標準或者需要申請食品新原料審批。
三、專家建議
1、所謂的“人造蛋”幾乎不含有膽固醇,可以滿足部分消費者對“無膽固醇”產品的需求。在部分消費者動物性脂肪和蛋白質攝入較多、植物性蛋白攝入較少的飲食結構下,以“人造蛋”中的植物蛋白取代部分雞蛋蛋白,可能會起到平衡蛋白質攝入的有益作用。
2、經過多年發展,全球(包括中國)蛋雞產業達到了極高的生產效率。但也要注意到,一旦“人造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有可能形成新的產業鏈,改變目前的食品產業結構。中國食品行業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來迎接這場“革命”,否則可能會造成人造食品與傳統食品的沖突,給傳統食品行業帶來嚴重的沖擊。
本期專家:
劉靜波 吉林大學農學部軍需科技學院院長、教授
遲玉杰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國家蛋雞體系雞蛋加工與品質檢測崗位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