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時把鹽換成醬油會更健康嗎?8個要點兼顧美味和減鹽
時間:2023-05-09 09:31:39
原創:范志紅
飲食控鹽的好處,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吃鹽太多,既不利于控血壓保心臟,也不利于養胃腸護皮膚,還可能傷到腎臟和骨骼。
但是,少吃鹽畢竟影響口味。
很多人問:把鹽換成醬油可以嗎?
有人說:醬油不是高鹽高鈉嗎?把鹽換成醬油肯定是不行的。
其實未必。和鹽比起來,醬油其實有不小的健康優勢。
首先,醬油的鹽含量再高,能比得上鹽那么高嗎?鹽是99%以上的食鹽(氯化鈉),而醬油的鹽含量只有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幾。
其次,鹽沒有鮮味,也沒有香味,醬油卻既有鮮味又有香味。按同樣的鈉含量,換成醬油不是更美味嗎?
第三,放鹽之后,很多人還要再加點味精雞精,它們也是鈉的來源。加起來,鈉攝入量就更多了。而放醬油之后,因為已經有了鮮味,就可以不再放味精雞精,也會省去一部分的鈉攝入量。
第四,醬油是黃豆和小麥發酵而成,其中含有氨基酸、肽類和多種B族維生素,以及鉀、鎂、鈣等元素。而鹽里面是不含有這些成分的。雖說吃醬油的量小,得到的營養素總量不大,但多一點總比沒有強。
總之,如果用醬油替代一部分食鹽來給菜肴調味,對健康是有益無害的。
說到這里,很多朋友就會問:每一種醬油的鹽含量也不一樣啊?我去超市買醬油,發現說法特別多,有號稱“減鹽”、“輕鹽”、“薄鹽”、“淡鹽”的,有說“零添加”的,也有說自己是“原汁”、“頭道”、“醬香”之類的,想控鹽,到底該怎么選呢?
我說:不僅要考慮怎么選,還要考慮怎么用。選對了,用對了,就能既好吃又減鹽。
這里給大家提8條建議,絕對實用,從此以后買醬油用醬油就不用糾結了。
建議 1
不要只看“減鹽”之類的說辭。直接看產品的鈉含量。號稱“減鹽”的醬油,不一定真的是鹽最少。按營養標簽法規(GB 28050),只要比同品牌的其他產品低 25%,就可以宣稱“減鹽”了。但是,有“減鹽”的字樣,不等于其中的鹽含量比市面上其他產品都低。
不要只看“減鹽”之類的說辭。直接看產品的鈉含量。號稱“減鹽”的醬油,不一定真的是鹽最少。按營養標簽法規(GB 28050),只要比同品牌的其他產品低 25%,就可以宣稱“減鹽”了。但是,有“減鹽”的字樣,不等于其中的鹽含量比市面上其他產品都低。
大家知道,在產品標簽上,都有一個營養成分表,其中有“鈉”的含量。不要看百分數,而要看10毫升或15毫升的鈉含量(毫克)。
鈉含量×2.5,約等于鹽(氯化鈉)的含量。(鈉含量和氯化鈉的量怎么換算,中學畢業就該會了。不要把基礎知識都還給老師。)
比如說,一個醬油產品以前的鈉含量是每15毫升1288毫克,它推出了一個減鹽產品,減少了
25%的鈉。減鹽產品的鈉含量是956毫克,確實減了超過25%。符合相關法規的要求。
但是,如果看看其他產品就知道,就算減鹽之后,這個產品的鹽也還是夠多。
按同樣15毫升來計算,其他產品還有800多和700多毫克的,它們可能都沒提自己“減鹽”,因為同品牌的產品原來就沒那么多鹽。
這里還有一個要點,就是看“每份”醬油是多少。有些產品是按10毫升一份,有的產品是按15 毫升一份,在營養成分表中都有注明。所以,要比較其中鈉含量,就得全部換算成同樣的體積。
比如說,A產品是10毫升中含有480毫克鈉,B產品是15毫升中含有610毫克鈉。
大家都按10毫升一份來算,那么B產品中含有407毫克的鈉,它比A產品低。
我個人更愿意用10毫升來算。因為10毫升差不多正好是我家喝湯的瓷質小湯匙1匙。順便提醒一下,號稱減糖、減脂的產品,也是一個道理,不要只看說辭,一定要多個心眼算算數據。手機是有計算器功能的哦,算一下也就是一分鐘的事兒,不麻煩。
建議 2
認真看產品配料表下面的氨基酸態氮含量,以及醬油級別。
按醬油的國家標準,氨基酸態氮含量是醬油分級的主要指標,它能夠體現醬油的醬汁濃度和鮮味濃淡。氨基酸態氮越高,滋味就越鮮美。
氨基酸態氮含量≥0.70%,就是一級醬油。如果≥0.80%,就是特級醬油。級別太低的醬油,比如二級(≥0.55%)、三級(≥0.40%),味道就比較差了。
當然,氨基酸態氮超過1.0%、1.2%和1.3%的醬油,那味道就更好了。屬于特級醬油中的精品。
可能有人會說:等級高的醬油,價錢也比較貴啊!但是,買好點的醬油才能多花多少錢呢?一瓶不過多幾塊錢而已,但是,感受到的美味是完全不一樣的。再說,醬油的味道更好,還能省下買味精雞精蘑菇精等的錢。
一個月用不了幾瓶醬油,沒有人會因為買貴幾塊錢的調味品而買破產的,也沒有人會因為買便宜調味品而致富的。少買點沒用的物品,少買點營養價值太低的零食飲料,可能對省錢更有意義。
建議 3
按標簽上的鈉含量,以及氨基酸態氮含量,選氨基酸態氮高于0.8%,同時含鈉量低于平均值的產品。
首先,要選氨基酸態氮水平高的醬油,一票否決。
我家的醬油氨基酸態氮含量在1.0%-1.3%之間。低于1.0%的產品不在選擇范圍里。
醬油是一種色香味俱全的發酵調味品。選最美味的產品,才有吃醬油的意義,否則是糊弄自己的舌頭,浪費做菜用的天然食材。真想省那幾塊錢的話,還不如直接放鹽,更便宜。
在氨基酸態氮含量入圍之后,再選擇其中鈉含量較低的品種。
一般來說,10毫升醬油中的鈉含量低于500毫克,就可以接受了,再少點自然更好。
按這個鈉含量,一小湯匙的醬油,相當于將近1.3克的鹽。
后面還會說到如何正確使用,用最少的優質醬油發揮最大的美味作用。
建議 4
看看產品配料表,再聞一聞醬油的香味,選擇其中香味最好的。
有人可能會說:氨基酸態氮的含量,不可以通過加入味精來加以提升么?
的確是有這種可能的。所以,可以注意看看產品的配料表。市面上的大部分產品加入了增鮮物質,包括谷氨酸鈉(味精)和5’-核苷酸鈉鹽(肌苷酸鈉和鳥苷酸鈉)。
在正常使用醬油的情況下,加入這兩種增鮮劑并沒有毒害。它們是發酵產生的,而不是“化學合成” 的。只有少數產品沒有添加,那就要靠醬油發酵的天然鮮味來支撐了。
但是,醬油的香氣,是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復雜香味物質組合,是沒法通過加入增鮮劑來提升的。
在發酵工藝過程中,多種微生物用來自大豆和小麥的淀粉和蛋白質成分大量增殖,不僅把蛋白質分解成多種鮮味成分,把淀粉分解成糖,也讓這些成分之間發生美拉德反應,出現天然的褐色,并產生大量的香氣成分。在烹調時,這些香氣也是迷人美味的重要組成部分。
畢竟醬油是一種調味品,好吃是它的第一要務。有了天然的美味,即便咸味淡一點,吃起來也是愉快的,這也是減鹽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
建議 5
使用優質醬油,就少放鹽或不放鹽,不加味精或雞精。
味精和雞精都是鈉的來源。按同樣重量對鈉含量進行換算,大概是這樣的比例:1份味精=0.3份鹽 1份雞精=0.5份鹽因為醬油已經有了鮮味和香味,所以,使用優質醬油的時候,就不要再加味精雞精了。特別是在配料表中已經含有“谷氨酸鈉”和“5’-核苷酸鈉”的產品,其中已經添加了增鮮劑。否則,又會額外攝入很多鈉鹽。
某種意義上說,直接買便宜醬油,然后再自己加點味精雞精,加點糖,可能成本更低。但是,自己不一定能調配出企業調出的鮮美滋味,畢竟人家做調味是專業的。
和鹽+增鮮產品的組合相比,優質醬油的鮮味更自然,風味更美好,可以用較少的鈉得到較多的美味,而且數量比較容易控制。
建議 6
按照醬油的咸度來確定用量,必要時稀釋使用。
現在很多醬油產品致力于減鹽,這是因為,大部分消費者根本不考慮醬油的咸度和鮮味,無論買了什么,用量都一樣。這樣,鈉含量越高的醬油產品,就會帶來更多的鹽。
但是,就算是買了鹽含量低的醬油產品,如果覺得味道不夠,額外多放一些,減鹽的效果也就消失了。所以,只考慮鹽少,不考慮味道,也不考慮用量,同樣是沒意義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醬油有足夠的鮮味和香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研究發現,只要美味程度足夠,哪怕咸度低一點,消費者也能感覺到滿足。
反過來說,鹽含量不那么低的醬油,只要用量足夠少,或者經過稀釋,也可以避免鹽攝入量過多。但是,只有香濃味鮮的好醬油,才適合用這種減鹽策略。如果醬油本身的鮮味比較低,香氣也比較弱,那么再少用,或稀釋,口味就更差了。
建議 7
做蘸料或澆汁時,把醬油稀釋使用。
在烹調的時候,常常會使用澆汁。比如做白灼羅馬生菜、清蒸魚時,最后會在菜肴表面上澆上半碗咸味的汁。常見的情況是,如果被這個汁泡久了,下面的菜或魚就會非常咸。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澆汁中使用的醬油或蒸魚豉油稀釋到一半再用。這樣,下面的菜就會避免過咸問題,既能減鹽,又能節約一半的調料。做蘸料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
特別要小心的是,蒸魚豉油特別咸,其中的鈉含量明顯高于醬油的平均含量。所以,如果用鈉含量低于平均值的醬油+料酒來替代蒸魚豉油,可以在同樣用量的前提下減鹽。
建議 8
炒菜也好,燉肉也好,晚些加醬油。
醬油的香氣需要一點熱來烘托散發,但并不適合高溫烹炒。
太早放醬油,既會使醬油中的鹽深入菜肴內部,又容易讓醬油的香氣過早散失。我們的胃里是沒有舌頭的,只要菜表面上有點咸味,舌頭滿意了,就足夠好了。
如果早放鹽,讓菜的里外咸味達到一致,所謂“入味”,那么同樣的咸味感覺,就需要增加一半甚至更多的用鹽量,顯然是非常不利于控鹽的。
做炒菜,關火起鍋時加醬油是最合適的。因為炒菜的湯汁非常少,醬油加入之后在大火中會很快蒸干并產生煳味。關火時馬上加醬油,墊鍋或翻勻一下,讓醬油在菜片的外圍勾一個邊,或附著在表層上,同時香氣被菜的余熱激發出來,上桌時就是最好的狀態。
這樣,少量的醬油,就可以發揮最大的鮮香效益。不要讓大量醬油在盤子底下積聚,既難看,又過咸,還浪費。
如果是燉菜,肉燉到半軟之后,甚至準備收汁時,再加醬油是最合適的。過早放鹽、放醬油,會讓肉不那么容易變軟,連古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越是優質的肉類,越不需要很重的咸味。淡鹽才能更好地突出它的肉鮮本味。
最后還有個忠告:要仔細看看產品保存說明,鹽含量低到一定程度的產品需要冷藏保存。
鹽是一種防腐成分。鹽含量低到一定程度的醬油產品,抑制微生物的能力就會弱化。要對付微生物,要么把鹽的量加足,要么加點防腐劑幫忙。
如果鹽含量低到一定程度,還堅持不加防腐劑,非要追求“零添加”,那么標簽上必然會注明,需要冷藏保存(可能有點麻煩......)。如果放在室溫下時間過長,滋生了霉菌,或者變了味道,只能自認倒霉。
內容總結
醬油可以替代食鹽的咸味,可以替代味精的鮮味,食鹽+味精卻不能替代醬油的鮮味和香氣。
先看產品的氨基酸態氮含量,選含量1.0%以上的特級醬油。
再看鈉含量,選比平均值低的,500毫克以下的。
最后聞一聞香氣,就能確定醬油的品質了。
想不要哪種添加劑,就直接看配料表。
不要只看概念炒作,多指標綜合評估更好。
鹽比較少的醬油也不能多放,否則就失去了減鹽的效果。
炒菜時,盡量晚些放醬油,最好是起鍋時再放。
在香氣口味良好的前提下,醬油還可以稀釋后使用,進一步降低攝入鹽的量。
需要注意,如果鈉含量太低,又沒有添加防腐劑,就得把醬油放在冰箱里保存了。
下一條認識食品中的增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