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水果是白血病元兇?或許錯怪它們了……
時間:2021-10-26 09:35:00
原創 :馬冠生
水果不僅清涼解渴,還能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隨著秋季的到來,當季上市的水果豐富起來了,家長朋友們也會選購多種水果給寶寶吃。
但是最近,有自媒體提到,“腐爛的水果、乙烯利催熟的水果、打蠟的水果”不能給孩子吃,吃了以后有可能導致白血病。
乍一聽起來很可怕,日常吃的水果竟有如此大的危害,但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1、腐爛的水果
夏秋季氣溫高,水果不易保存,再加上運輸途中的磕磕碰碰,水果難免會有損壞。相信大家購買水果時也會發現,有的水果會有一些小傷疤,有的則會發生局部的腐爛。
這些腐爛的部位,往往都是細菌、真菌繁殖的結果。
一方面,這些細菌、真菌繁殖導致數量增多;另一方面,有的細菌或真菌會分泌毒素,最常見的是展青霉素,這些毒素不僅在水果腐爛的局部含量高,在水果肉眼觀察完好的其他部位也會存在,譬如距離腐爛部位1厘米處肉眼看似良好的部位也能檢出展青霉素,這就是為什么局部腐爛的水果不能吃,因為沒有腐爛的部位也已經被毒素悄悄污染了。
但是,這些細菌、真菌或者其毒素并不會導致白血病,因為白血病的發生與病毒的感染、苯及其衍生物、輻射和放射線等因素有關,但與細菌、真菌卻無關。
所以,吃了腐爛的水果不會導致白血病,但卻可能會導致胃腸道感染性疾病。所以,以后碰到腐爛的水果,堅決不要為了“節省”不舍得扔而削去壞的地方再吃了。
2、乙烯利催熟的水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一個生活小妙招,買來的水果如果還不是很熟,譬如獼猴桃,不太熟的時候口感不好,為了加速熟透,可以將它們和一些已經熟透的水果放在一起,一兩天后這些不熟的水果就基本熟透了。
這就是利用了水果分泌的天然植物激素——乙烯催熟的功能。
乙烯利是仿照乙烯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效果和乙烯基本相同,只不過一個是天然的,一個是合成的。很多水果在上市前,都會使用乙烯利催熟,如鳳梨、香蕉等,它可以幫助商家有計劃地采摘水果,控制每批次成熟的時間,達到統一上市的結果。
乙烯利在我國是有劑量規定的,我國《GB 2763—2016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規定,水果乙烯利殘留量不能超過2mg/kg,譬如:
-葡萄和哈密瓜中乙烯利的最大殘留限量為1mg/kg;
-香蕉、獼猴桃、芒果、菠蘿中的限量為2mg/kg;
-蘋果中的為5mg/kg;
-櫻桃中的為10mg/kg; -藍莓中的為20mg/kg。
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下,乙烯利的使用是放心安全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不法商家過量使用。
毒理學研究發現,高濃度乙烯利使用也會對人體有毒性作用。但是,乙烯利與兒童性早熟和兒童白血病是無關的。因為乙烯利是植物激素,動物中缺乏相應的受體,“催熟”也僅是在植物之間進行。
盡管催熟的水果與白血病無關,但家長朋友們也要小心警惕那些過度使用、濫用催熟劑的水果,還是建議大家盡量吃當季的、新鮮的水果,挑選外形、大小正常的水果,不要追求過大的果實體積,以及減少反季節水果的攝入。
3、打過蠟的水果
其實,水果表面是有一層天然分泌的果蠟,它可以減少水果中水分的丟失,保護水果減少外界微生物的入侵,對人體是無害的。一般我們關注的打蠟水果,是指人工在表面上蠟的水果,而這層蠟的目的是保鮮、防腐。
我國《GB 2760—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可以在水果表面使用的食用蠟主要有巴西棕櫚蠟(最大使用量為0.0004g/kg)、聚二甲基硅氧烷及其乳液(最大使用量為0.09g/kg)、紫膠(僅限柑橘類和蘋果,最大使用量分別為0.5g/kg和0.4g/kg)。
一般來說,當季的、短途的水果往往不使用人工蠟,反季節、長途的水果為了防腐保鮮則會使用人工蠟,但這些人工蠟的使用大多是在國家規定的安全范圍內,所以可以放心。
需要關注的是一些不法商家會使用工業蠟,而不是食用蠟,這種工業蠟中往往含有汞、鉛等金屬,會滲透到果肉中,引起金屬中毒,但汞、鉛等金屬卻不會引起白血病,即便如此,金屬中毒也是不容小覷的,所以在挑選水果時,表面過于光滑,色澤過于鮮艷、明亮的,還是建議盡量不要選擇。
事實上,單從吃水果的途徑很難誘發白血病,而新裝修的室內甲醛含量超標、苯等有機溶劑的接觸、輻射及放射線的暴露等在日常生活中才是誘發白血病的重要因素,是需要特別警惕的地方。
除了遠離這些因素以外,平常適度規律的身體活動、合理膳食、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理狀態等,可以幫助維持正常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