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標簽看不太懂?教你讀懂食物的營養
2013年1月1日,我國第一個強制執行的食品營養標簽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28050-2011)正式實施。這意味著,除個別被豁免的食品種類外,消費者在購買預包裝食品時,不但可以通過比較生產日期、凈含量、配料等進行挑選,還可以通過對比同類產品的營養價值,根據自身需要做出更健康地選擇,更為科學地調節飲食。
根據國家營養調查結果,我國居民同時存在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問題。脂肪、鈉(食鹽)、膽固醇攝入過高,是引發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學會閱讀食品營養標簽,能幫助消費者合理選擇食品、促進膳食營養平衡、減低慢性疾病風險。
但是,據部分媒體報道,對新增的營養標簽內容,不少消費者都是一頭霧水。有消費者向記者反映,營養標簽“專業術語多,看不太懂”。
營養解讀
蛋白質:正常人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人體每天需要的蛋白質為0.8克-1.2克/公斤,完全可以通過食物來補充,魚、肉、禽、蛋、奶等動物性食品都是補充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一些植物性食物如大豆制品和谷類食物也同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一個60公斤重的成年人為例,每天大約需要60克左右的蛋白質。如果身體缺少蛋白質,會造成營養不良,抵抗力會下降,從而形成疲乏、消瘦、浮腫;兒童缺乏蛋白質,骨骼和智力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但蛋白質攝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蛋白質在人體內的分解產物較多,其中氨、酮酸及尿素等對人體會產生副作用,不僅增加肝臟負擔,還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長此以往會影響肝腎功能,造成消瘦及免疫功能低下。
預包裝食品中的蛋白質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圍之內(蛋白粉等高蛋白營養食品除外),因此消費者選購食物時,可對比同類食品的蛋白質含量,選擇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的。但痛風、肝腎功能衰竭的患者,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入。
鈉:食品中的鈉是指食品中以各種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鈉的總和。食鹽是膳食中鈉的主要來源。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年人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但膳食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鹽平均攝入量遠高于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水平。過量攝入食鹽可引起高血壓等許多健康問題,因此倡導低鹽飲食。
超市當中潛藏著很多表面上并不含鹽,實際上卻是含“鈉”大戶的食品,如面包片、話梅等。正規企業會在食品營養標簽中“老老實實”標出鈉的含量,對比不同產品的鈉含量數值,選擇較低的那個。
脂肪:食物中的脂肪會消化成脂肪酸和甘油進入毛細淋巴管,直接轉化為人體的脂肪,控制脂肪類食品的攝入是保持身材的第一步。
市面上充斥著大量低營養價值、高脂肪的加工食品,查看營養標簽中的脂肪含量和營養素參考值,可以提醒消費者其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對于不利于健康的高脂食品,無論其口感如何,都應自覺少買少吃,才能預防“營養災難”。
反式脂肪:反式脂肪酸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從而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膳食營養與慢性疾病》(2003年版)中建議,為了增進心血管健康,應該盡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最大攝取量不超過總能量的1%。
營養標簽通則中規定,反式脂肪為非強制性標示內容,但如果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氫化油或食品配料中含有以氫化油和(或)部分氫化油為主要原料的產品,如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則必須在營養標簽上標示反式脂肪含量。反式脂肪含量不是“0”的食品最好不選。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也是血糖生成的主要來源。碳水化合物在膳食中占能量的60%左右,如果缺乏碳水化合物將導致全身無力、疲乏、血糖含量降低,產生頭暈、心悸、腦功能障礙等;當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過多時,就會轉化成脂肪貯存于體內,使人過于肥胖而導致各類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等。
通過營養標簽中碳水化合物的營養素參考值,消費者就可知道吃進去的碳水化合物占一天碳水化合物總量的比例。如果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NRV%數值較高,則應減少其他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攝入量,達到一天攝入量的平衡。糖尿病人尤其要關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值。
能量: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是人體的能量來源。根據我國人民膳食習慣,在攝入的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應占60%-70%,脂肪應占20%-25%,蛋白質應占10%-15%。能量攝入過剩,會在體內貯存起來,形成脂肪。脂肪在體內的異常堆積,會導致肥胖和機體不必要的負擔,并可成為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等退行性疾病的危險因素。
體力消耗量大和需要減肥的人群,應按照參考攝入量適當增加或減少攝入能量。營養標簽上的能量是以“千焦”為單位標注的。值得注意的是,千焦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千卡”或“大卡”不可等同,1千卡(大卡)約等于4.184千焦。《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正式實施前,能量標注單位千焦、千卡同存,常常給消費者造成困擾。1月1日后,依照通則,能量單位應統一為千焦,便于消費者對比。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圖解
營養標注參考數據為能量8400千焦,蛋白質60克、脂肪6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鈉2000毫克,約相當于60公斤正常成年人日需要量。每種食物外包裝的成分表中的數據均是依據此標準計算得出的。
“4+1”:“4”為4個核心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1”為能量。這5項為企業必須標示內容。4個核心營養素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攝入缺乏可引起營養不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生長發育和健康;攝入過量則可導致肥胖和慢性病發生。
其他營養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企業可自主選擇是否標示。
營養素參考值(英文縮寫為NRV):用于比較食品營養成分含量高低的參考值,專用于食品營養標簽,以百分比形式標示。對于消費者來說,營養素參考值是營養標簽中最具參考價值的一項。
營養成分功能聲稱:即包裝上“高鈣”、“低脂”等字樣,它不是營養標簽中規定的內容,但消費者卻可通過查看營養標簽中鈣、脂肪的含量,核實“高鈣”、“低脂”等功能聲稱是否屬實。通則規定,營養素含量符合功能聲稱規定的條件和要求時,才可標注。
單位份數:食品企業可以每100克、每100毫升、每份來標示營養成分表。也可由企業根據產品特點或推薦量來設定,每包、每袋、每支、每罐等均可作為1份,消費者要看清營養數值指的是每包還是整包,以免高估或低估食品的營養。
它們可以不標注營養標簽
預包裝食品是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并不是所有的預包裝食品都要求標注營養標簽,有些屬于可“豁免標示營養標簽”的食品。
生鮮食品
預先定量包裝的、未經烹煮、未添加其他配料的生肉、生魚、生蔬菜和水果等,如袋裝鮮(或凍)蝦、肉、魚或魚塊、肉塊、肉餡等;未添加其他配料的干制品類,如干蘑菇、木耳、干水果、干蔬菜等以及生鮮蛋類等。
特例:預包裝速凍米面制品和冷凍調理食品如速凍餃子、包子、湯圓、蝦丸等須標注營養標簽。
乙醇含量≥0.5%的飲料酒類
包括發酵酒及其配制酒、蒸餾酒及其配制酒以及其他酒類(如料酒等),這類酒類產品除水分和酒精外,基本不含任何營養素,可不標示營養標簽。
包裝總表面積≤100cm2或最大表面積≤20cm2的預包裝食品
如小包裝口香糖,不必強制標示營養標簽,但允許企業自愿標示營養信息。
現制現售食品
現場制作、銷售并可即時食用的食品,如超市中現場制售的饅頭、烙餅等。但食品加工企業集中生產加工、配送到商場、超市、連鎖店、零售店等銷售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按標準規定標示營養標簽,如企業包裝好直接運到超市中銷售的饅頭、花卷等。
包裝飲用水
包括飲用天然礦泉水、飲用純凈水及其他飲用水,這類產品主要提供水分,基本不提供營養素,因此豁免強制標示營養標簽。
每日食用量≤10g或10mL的預包裝食品
食用量少、對機體營養素的攝入貢獻較小或單一成分調味品,如味精、醋等調味品;食糖、淀粉糖、花粉等甜味料;花椒、大料、辣椒等香辛料;茶葉、膠基糖果、咖啡豆等可食用比例較小的食品;酵母、食用淀粉等。
特例:單項營養素含量較高、對營養素日攝入量影響較大的食品,如腐乳類、醬腌菜(咸菜)、醬油、醬類(黃醬、肉醬、辣醬、豆瓣醬等)以及復合調味料等,應當標示營養標簽。
■小案例
如何讀懂這個瓜子的營養標簽文字?
項目 能量 蛋白質 脂肪 碳水化合物 鈉
每100克 2546千焦 22.0克 58.0克 1.5克 2980毫克
NRV% 30% 37% 97% 0.5% 149%
■解讀
每100克瓜子可以提供的蛋白質為22克,其蛋白質營養素參考值為37%,也就是說吃100克瓜子就可以提供我們每日蛋白質總需求量(60克)的37%。
同理得出,吃100克瓜子可以提供58克脂肪,占每日脂肪總需求量(60克)的97%。
鈉的數據是每100克瓜子中含鈉2980毫克,占每日鈉總需求量(2000毫克)的149%。通俗地講,每克鹽中含鈉400毫克,換算一下,吃100克瓜子,相當于吃了約7.45克鹽,這已超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規定的每日鹽攝入最高6克的標準。
由此得出,這是一種高脂肪高鹽食品,選擇應慎重,吃的時候要把握好量。